会士访谈 | 唐本忠院士:“机缘巧合”会带来重大发现

唐本忠院士

高分子化学家,香港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部首席教授。1982 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 年、1988 年分获日本京都大学硕士、博士学位。

曾在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日本 NEOS 公司中央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 1994 年至今先后任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讲座教授。2009年当选中科院院士。2012 年起受聘为华南理工大学双聘院士。发表学术论文 800 多篇,他引 28000 多次。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方法论的探索、先进功能材料的开发以及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的研究,工作曾入选《大英百科全书》。当选汤森路透“2015 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目前担任 RSC 期刊 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 的主编。

写在前面的话

唐本忠老师与英国皇家化学会颇有渊源,他曾担任英国皇家化学会高分子化学系列丛书主编和 Polymer Chemistry 期刊的副主编。而今他又多了一重身份,担任 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 期刊的主编。

我们很荣幸在今年召开的首届“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论坛”上聆听他的精彩发言,并与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我们不仅了解到了唐老师对我国科研发展、人才培养等问题的看法,更是深切地感受到唐老师谦逊、随和、鼓励学生与晚辈的人格魅力。

唐本忠院士在首届“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论坛”上做大会报告

唐本忠院士访谈

采访者:徐国玺 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上海办公室)

AIE 的发现

  • 我们知道您是聚集诱导发光(AIE)效应的发现人及其分子内运动受限机理的提出者,您能和我们讲讲其中的故事么?

    在 AIE 被发现之前,人们一直相信“聚集淬灭”理论,即发光分子在聚集状态下发光能力减弱甚至完全消失。一直以来“聚集淬灭”理论就像一个魔咒一样框住了大家的思想,很多学者在尝试寻找隔离发光分子的方法上都不断碰壁。我们发现 AIE 现象纯属偶然。之前可能我的其他学生也发现过这个现象,但是他们没有告诉我。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个学生说观察到了和我们课题组所发表的文章相反的现象,我先是惊出一身冷汗,随后赶紧和他去实验室重复实验。经过后来的反复讨论和实验验证,我们才证明这是一个新发现。自此,我们就开始了在发光分子领域里反其道而行的研究,实现让发光分子越聚集发光能力越强。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跳出现有的思维框框,如果你观察到与既有经验不一样的现象,第一反应不应该是回避,而应该是非常兴奋地去追根溯源。这个时候,一定要和自己的导师、同事同学多沟通、多讨论,千万不要因为暂时无法自圆其说而选择忽视这样的现象。

聚集淬灭”和“聚集诱导发光”示意图( Chem. Soc. Rev., 2011, 40, 5361-5388)

AIE 的应用前景

  • 您认为 AIE 效应在材料科学领域有哪些应用前景呢?

    AIE 的发现非常有用。比如,AIE 的器件可以作为新一代的照明材料,可以应用到环境监测领域,也可以作为生物传感器进行生物分子的识别和检测。这种材料在全世界的材料科学家手中被“玩”出各种花样,涉及光电、生物、医疗等诸多领域。

人才培养

  • 我们知道唐老师培养了一批年轻有为的青年学者,您对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有什么心得体会和我们分享吗?

    从前我对招收研究生的要求其实比较单一,比如要求学生具有相关领域的背景,比如从事高分子合成所需的合成专业背景。随着科研工作和指导学生方面经验的积累和感悟的加深,我发现专业背景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决定性的。我现在招收研究生,更看重的是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投入。

唐本忠院士还担任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实验室主任
和华南理工大学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术委员会
主任,经常往返于内地和香港。

科研的原创性

  • 尽管我国的科研整体水平这些年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有一种观点是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还缺乏原创性,您对此怎么看?

    中国的科研论文数量增长非常快,来自中国的高影响力论文的数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了。当然,数量多是不能说明原创性强的;实际上目前顶尖期刊上的论文,还是以西方或发达国家的成果为主。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我们现在也不应过度地苛求原创性不足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科研发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而中国也就是在近几十年才得以发展。要取得很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确实是需要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相信随着中国科研事业的继续发展,我们国家所做出的原创性成果会越来越多。

“法拉第学术研讨会—聚集诱导发光”, 11 月 18-20 日,华南理工大学, 唐本忠院士担任会议主席

科研投入

  • 这些年,中国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一直保持大幅增长。您对此怎么看?

    国家目前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这么大,科研经费大幅增长,对中国科学家来说是非常幸运的。相对来说,西方国家的科研经费增长其实是非常乏力的。目前,在大多数西方国家,一名年轻的科研人员要在博士或博士后之后在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里觅得教职,已经变的非常不容易了。反观中国,我们的青年千人项目,对于刚刚起步的青年学者来说,无论是待遇还是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都是非常优越的。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对中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Digg This
Reddit This
Stumble Now!
Share on Facebook
Bookmark this on Delicious
Share on LinkedIn
Bookmark this on Technorati
Post on Twitter
Google Buzz (aka. Google Reader)